原子吸收光谱的发展历史*阶段 原子吸收现象的发现与科学解释
早在1802年,伍朗斯顿(w.h.wollaston)在研究太阳连续光谱时,就发现了太阳连续光谱中出现的暗线。1817年,弗劳霍费(j.fraunhofer)在研究太阳连续光谱时,再次发现了这些暗线,由于当时尚不了解产生这些暗线的原因,于是就将这些暗线称为弗劳霍费线。1859年,克希荷夫(g.kirchhoff)与本生(r.bunson)在研究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火焰光谱时,发现钠蒸气发出的光通过温度较低的钠蒸气时,会引起钠光的吸收,并且根据钠发射线与暗线在光谱中位置相同这一事实,断定太阳连续光谱中的暗线,正是太阳外围大气圈中的钠原子对太阳光谱中的钠辐射吸收的结果。
第二阶段 原子吸收光谱仪器的产生
原子吸收光谱作为一种实用的分析方法是从1955年开始的。这一年澳大利亚的瓦尔西(a.walsh)发表了他的论文'原子吸收光谱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奠定了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hilger, varian techtron及perkin-elmer公司先后推出了原子吸收光谱商品仪器,发展了瓦尔西的设计思想。到了60年代中期,原子吸收光谱开始进入迅速发展的时期。
第三阶段 电热原子吸收光谱仪器的产生
1959年,苏联里沃夫发表了电热原子化技术的*篇论文。电热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灵敏度可达到10-12-10-14g,使原子吸收光谱法向前发展了一步。近年来,塞曼效应和自吸效应扣除背景技术的发展,使在很高的的背景下亦可顺利地实现原子吸收测定。基体改进技术的应用、平台及探针技术的应用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稳定温度平台石墨炉技术(stpf)的应用,可以对许多复杂组成的试样有效地实现原子吸收测定。参阅参考文献[2]
第四阶段 原子吸收分析仪器的发展
随着原子吸收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原子吸收仪器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而其它科学技术进步,为原子吸收仪器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近年来,使用连续光源和中阶梯光栅,结合使用光导摄象管、二极管阵列多元素分析检测器,设计出了微机控制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为解决多元素同时测定开辟了新的前景。微机控制的原子吸收光谱系统简化了仪器结构,提高了仪器的自动化程度,改善了测定准确度,使原子吸收光谱法的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联用技术(色谱-原子吸收联用、流动注射-原子吸收联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色谱-原子吸收联用,不仅在解决元素的化学形态分析方面,而且在测定有机化合物的复杂混合物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用途。
激光熔覆技术在油田的应用
德国ACS多功能油温控器特点
江西省KP820便携式单一气体检测仪生产厂家
枸杞清洗机有3道严密的清理工艺
COD测定仪操作方法
原子吸收光谱的发展历史
在什么环境状态下打药无人机能发挥
浅谈皮带输送机由哪些零部件构成
Frontier 超高效液相色谱系统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电子材料用实验擂溃机破碎机D18S的特点
1200度陶瓷纤维马弗炉怎么安装
山西省KP820便携式单一气体检测仪厂家供应
为公交出行保驾护航 主动安全系统越来越智能
详解影响破碎机锤头的四大因素
请不要忽视工业生产中的静电
材料极限氧指数测定的影响因素及措施有什么?
盐水喷雾试验机操作注意
SRM 1243 Ni-Cr-Co合金UNS N07001(美国NIST)的使用指南
半制备色谱基于物质在固定相和移动相之间的差异性质实现分离
硅钛合成耐高温软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