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和物理检测中荧光信号可视化传感是重要方法之一。除了在传统应用中识别目标物质外,将荧光探针应用到微环境中检测化学或生命科学过程中的环境行为变化也在时下备受青睐。近日,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朱亮亮课题组利用单分子荧光–延迟荧光双发射构建了三维比率型荧光探针新方法。相关研究成果于2月13日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研究人员将建立的3-d比率发光传感系统进一步应用在复合磷脂体系极性变化的检测中,有望为膜病变的诊断提供新思路。
据介绍,大多数荧光探针通过单发射信号的响应变化来工作。在实际应用中,探针浓度或者流体性能的变化等因素很容易引起错误信号的读取。近几年,通过荧光校正的方法来解决这些干扰因素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利用具有双发射荧光的此消彼长特性进行自校准。然而,仅使用荧光发射容易和很多环境介质的自荧光物质的信号重叠。因此,同时克服这些干扰因素成为了探索和发展新荧光技术的一个很大难题。
近,朱亮亮课题组提出了一种新方法,即在单个分子上实现荧光(fl)-热活化延迟荧光(tadf)双发射行为来打造全新的探针分析技术。tadf作为一种无金属诱导的长寿命发射促进了有机电子学的发展,被称作第三代oled材料。朱亮亮表示,“我们期望利用tadf信号的发射波长和寿命的同时变化和fl的相对恒定性的分子双发射策略设计新型传感器。”以感应环境极性变化为例,tadf作为感应信号,其发射波长和寿命都随环境极性变化而变化;fl作为内标参考信号,其波长和寿命均不随环境极性变化。朱亮亮课题组进一步建立了一种三维比率发光传感系统:环境极性(x-轴)、比率波长(y-轴)和比率寿命(z-轴)。与传统的二维曲线应用相比,该三维分析系统的构建大大减小了测量误差,提高了应用度。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博士生李旭萍为论文作者。理论计算和光谱解析部分得到了瑞典理工学院(kth)和浙江大学高分子系的帮助。相关工作同时申请了发明(cn2018100470946)。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朱亮亮课题组致力于可调控式功能材料的研究,侧重利用分子设计、自组装和刺激响应行为等调控材料的发光行为和机制。
(原文标题:高分子科学系朱亮亮课题组构建三维比率型荧光探针新方法)
电位滴定法:CT-1Plus测定冷却液储备碱度含量
低温恒温搅拌反应浴具有哪些市场竞争优势
怎么使外墙岩棉板达到保温效果
倍福BECKHOFF EL5152现货模块
动态消毒水工作站助力苹果酒食品安全,保质果酒食品
复旦大学朱亮亮课题组构建三维比率型荧光探针新方法
勃氏比表面积仪技术参数生产厂家试验方法价格
医疗废水高污染 仪器助力提高废水回用率
BDUL-5 油品体积电阻测定仪(技术原理)
紫外荧光测硫仪技术革新
分享一下三菱FX5U系统中的FX3兼容脉冲捕捉功能
铝型材炉温跟踪仪百分表精度
PL单机除尘器的工作原理及注意事项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原理和应用
Q911F电动三片式内螺纹球阀之产品特优点及选型依据
膨胀石墨比普通吸附剂有哪些长处
英国Monitran加速度计MTN / 1100系列通用功能分析
如何缩小并量化中走丝与慢走丝的差距
安装空调垫木起支撑(托)管道作用
输送高粘度液体选用什么泵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