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解读丨矿化胶原骨材料修复大鼠颅骨损伤

研究背景
颅骨除了容纳、支持和保护脑组织,在头面部外形的塑造方面也承担了一定的责任。在严重的颅脑外伤、脑出血、颅内占位等情况下,需要紧急开颅手术缓解颅内高压,术后则会遗留颅骨缺损的问题,给患者的身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颅骨成形术对颅骨缺损的修复和脑神经功能的恢复都有重要的意义。但用于颅骨成形术的传统生物材料都有着各自的优缺点,至今没有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案,特别是传统生物材料都不能降解的致命缺陷对于儿童颅骨缺损的修复尤其不利,因此设计制备一种具有成骨活性的生物可降解颅骨修复材料非常迫切。
颅骨修复与其它长骨修复有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颅骨修复除了需要快速成骨,还需要足够的力学支撑发挥保护作用,这就使得材料的孔隙率、孔径和力学强度之间产生了很难平衡的矛盾。
其次,颅骨的发育是膜内成骨作用的过程。在膜内成骨的过程中,骨髓间充质细胞在不形成软骨的情况下就直接分化为成骨细胞,紧接着形成包括额骨、顶骨以及部分枕骨的一系列扁平骨。这样一个相对复杂的成骨方式也决定了颅骨修复较其它长骨的修复更为困难。并且在颅脑外伤、肿瘤等原因造成的颅骨缺损中,硬脑膜常被损坏而缺损,对骨修复的过程更增加了困难。
再者,颅骨除了本身容纳、保护脑组织的作用外,还兼具塑形美容的作用,且颅骨的形状较复杂,个性化要求高,而传统的的人工骨材料规格单一、不可定制。因此,研发一种新的人工骨材料满足颅骨修复的特殊要求势在必行。
方法与结果
该研究采用复合支架的形式,将仿生矿化胶原与可降解生物相容性高分子材料——聚己内酯结合起来,采用溶剂造孔的方式,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不同孔径分布及孔隙率特征的可植入骨修复支架材料。采用大鼠颅骨临界骨缺损动物模型对各组材料在体内的生物相容性及成骨性能进行评价,筛选出成骨性能*且力学强度可以接受的材料。
图1 不同孔结构特征支架sem形貌及孔径统计分布
其中,重要的是评价环节为影像学评价,已确定各个实验组之间在不同时间点的成骨情况差异。该研究中采取了micro-ct(inspexio smx-90ct plus, shimadzu,日本岛津无损检测)透视并扫描4%多聚甲醛固定24h后的样本,扫描后经三维等值画图软件重建并进行成骨体积分析测定。通过x线透视及ct扫描影像评估样品植入前后的形状、骨密度,并通过成骨体积的测量进行定量分析。
图2 岛津micro-ct三维重构结果
图3 根据micro-ct结构计算的相对成骨体积
术后各组大鼠典型的micro-ct扫描三维重建结果如图2所示。术后4周,模型组大鼠仅有少量针状骨结构位于缺损区,g1、g2、g4组大鼠骨桥位于缺损边缘,g3组大鼠骨桥部分通过缺损。术后8周,空白对照组大鼠缺损区中心有较多针状骨结构,边缘存在骨桥结构。g1、g2、g4组大鼠骨桥部分通过缺损,g3组大鼠骨桥通过缺损长点。术后12周,模型组大鼠骨桥部分通过缺损,而g1、g2、g3、g4各组大鼠骨桥均通过了缺损长点,而g3、g4组密度更接近于周围的骨组织,尤其是g3组,95%以上区域已成骨,部分缺损边界已显示不清。
定量分析通过三维重建软件测算出各组大鼠缺损部位的成骨体积,如图3所示。各组大鼠成骨体积在4周,8周,12周时都与空白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在各个时间点,g3组(pmc 1:10)矿化胶原基颅骨修复材料较g1、g2、g4组成骨体积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图4 micro-ct重构的矢状位结果
术后各组大鼠micro-ct正中矢状位影像如图4所示。术后4周,空白对照组缺损区边缘极少量点状高密度影,各实验组缺损区密度均匀增高,颅骨内面靠近硬膜一侧密度较对侧增高更明显。术后8周,空白对照组缺损区可见少量片状密度增高影,各实验组缺损区出现较大面积条状或片状密度增高影,且密度与周围骨质相近。术后12周,空白对照组可见条状密度增高影,各实验组缺损区域密度升高影面积较前明显增加,尤其是g3、g4组,缺损区大部分已被高密度影占据,密度和周围正常骨质非常相似。
图5 缺损区组织he染色
图5所示为术后各组大鼠颅骨正中矢状位石蜡切片he染色结果,新生成骨被染成密度均匀的粉红色。可以看到4周时,缺损区仅少量点状成骨,各实验组缺损区材料内部可见较密集的斑片状新生成骨。术后8周,对照组新生成骨较少,各实验组新生成骨由斑片状连接成长条状,部分跨越缺损区,新生成骨位于颅骨内侧面硬膜外层。术后12周,对照组缺损区可见部分条状新生成骨,各实验组材料内部和边缘皆有新骨形成,可观察到明显的骨小梁结构,尤其是g3组材料几乎*降解,大部分被新生的自体骨结构所替代,尤其是靠近硬膜一侧,新生骨结构已与周围正常骨的结构相同。
总结与讨论
本部分研究采用大鼠颅骨临界骨缺损动物模型评价了不同溶剂配比的矿化胶原颅骨修复材料在体内的成骨性能。从影像学、组织学不同角度观察了材料诱导骨长入的过程,并进行了定量分析,筛选出成骨性能和力学强度达到*平衡的骨材料溶剂配比,既可以保证一定的力学强度,并且诱导成骨作用较好,为进一步颅骨修复材料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文献题目:《tuning pore features of mineralized collagen/pcl scaffolds for cranial bone regeneration in a rat model》
使用仪器:岛津5smx-90ctplus-1909
第1作者:王硕
原文链接

蠕动泵管的选择与使用
拖把布清洁布摩擦力摩擦系数测试方案
德标1.4818对应日本牌号
医疗净化管理系统
EMI用高磁导率MgCuZn软磁铁氧体JM1K材料的研制
文献解读丨矿化胶原骨材料修复大鼠颅骨损伤
日本松下MDF-1156*低温冰箱设计理念
了解一下气动隔膜泵
拉丝模维护小妙招
峰值测力计-力值峰值记录仪如何使用
实验室家具中通风柜的选择及注意事项
尼龙输送带抗拉强度试验机哪家好
焦作电热鼓风干燥箱101-3B技术参数
折叠式索伯网适用于浅水河流底栖动物定量采集操作
关于烘干机的环境
温室大棚承建需要哪些配套系统设施及功能
为什么要重视五轴联动教学型机床的生产制造?
贺德克流量计包装的怎么样?
起重机用声光报警器
汉坦病毒抗体试剂盒在出血热防治中的应用